数说传染病后遗症:新冠后遗症真的可怕吗?
- 发布时间:2025-05-18
- 来源:网络
- 大 中 小
- 打印
正如如今人们对▼◆“新冠▼=-”的敏感与不安,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对“乙肝”陷入恐慌●。
。这种持续性不仅在于其后遗症在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后•,仍会对康复者产生长期的影响▪…,还在于人类认知这些大范围流行过的传染病所造成的后遗症过程十分漫长。不是每种传染病都会导致后遗症●▼★,但是
新冠后遗症到底对新冠康复者身体有何影响,是个不可预估的变数,也有待医学界用时间验证。如果要形成社会对新冠康复者的合理态度,则需社会各方努力消解不平等●△、不合理-▼◆。
中国乙肝的大爆发期是在1970年至1992年间,但对于乙肝后遗症的相关研究数量在21世纪才进入高峰期。同时,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处于不断变异更新的状态,
新冠后遗症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多被讨论,“焦虑”“恐惧”“抑郁”等形容词多次出现。对于可能的新冠后遗症易感群体△▼,女人、老人等也多被提及。除却对新冠后遗症症状、个人情绪状态的关注外,
学术研究本身滞后于传染病大流行的发生时间,对于疾病及其后遗症,人类往往有长时间处于空白或局限的认知当中。
6.美国CDC学术刊物《新发传染病》,2006年1月,第12卷•,第一期,文献题名《1918流感:所有大流行病之母》
想要知道距离破除“新冠后遗症”不安还有多远■•▪,我们首先得知道是什么造成了人们对新冠后遗症的不安◆。从人们对新冠后遗症的讨论中•,我们能发现一些关键点=。
医学界目前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尤其是在新冠病毒不断进化的情境下•●▪。不过△◆,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传染病与人类共同构建了社会的生活和历史。或许从几千年的人类传染病史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的踪迹。
流感病毒在其流行的上千年间发生过多次变异=。例如△,被称作“大流行病之母”的1918年流感病毒,有研究称此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甲型流感(禽流感病毒除外,如H5N1和H7N7)都是其后代▼。对流感后遗症的研究也已持续多个世纪,但至今仍未能给出确切结论。新冠后遗症的大样本研究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目前医学界已有成果的新冠后遗症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2020年的新冠患者=△,而2020年新冠患者的感染毒株和如今流行的奥密克戎变种之间已有着巨大区别•-。
柳叶刀曾发布的一篇报告调查发现,新冠感染后部分人未能恢复感染前工作状态或工作,而失去工作的原因与新冠后遗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点击可查看大图
新冠后遗症的症状备受关注●,除▪=“症状”一词外,“乏力△◆”“肝炎”“味觉”等名词,▪▼■“疲劳△-”等形容词也频繁出现。新冠后遗症的“症状”究竟如何-△…,学术界暂不能确定,但在人们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讨论声浪中,“新冠后遗症▪●★”印象逐步形成。点击查看大图
,而其它的传染疾病则仍然蛰伏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人类对于病毒■-、细菌都尚不完全了解,对传染病究竟是什么、如何发生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处理和遏制等问题仍有诸多不解,对于传染病后遗症=◆,更是如此◆。战胜新冠后遗症,看来也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回望那些留下后遗症问题的传染性疾病发展史,不难发现这些疾病的威力。点击可查看大图
有一定概率并发肝细胞肝癌▼、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或不伴肝硬化等后遗症=•■。沉重的病症一时让人们风声鹤唳■●,也使得当时的承受了无数社会层面的压力。“”一词也由此而来。
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之外,固执地给予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差别的=…、常常是不合理、不平等的对待。对于乙肝错误的认识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行为发生的根源▪■,同时我国乙肝患者较多◆■,社会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严重程度较为严重。
目前,全球累计确认新冠患者超5.5亿,累计痊愈人数近5.3亿▼…•。新冠后遗症问题的日益凸显,带来学界研究和政策规划的双重挑战。新冠后遗症亟待公众的关注与了解,以及社会各方干预措施的实施。新冠后遗症的学术研究尚未明确•,我国有关新冠后遗症的政策规划…,目前也还在探索阶段。
1•…•.沈国强,任慧妍,周龙,王章叶,闫笑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对政策及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导报,2021,39(05)▼▪:87-98.
面对传染病后遗症…,人类和认识其他暂时不可知的事物一样,从实践经验中寻找答案并试图以此建立对传染病后遗症的认知。
有人对她被开除的理由表示理解•★:“因为这个病会无休止反复复阳,而你一旦复阳,跟你接触的所有人都会变成密接,或者次密接,他们都可能面临隔离……但请相信大家都是善良的,不是歧视,是害怕分离,害怕生活和工作停摆。”亦有人倾诉与博主相似的经历或者担忧-●。“方舱回来,同楼的人见到我把门关得声音贼响。•△” “小妖怪还是在互联网上比较有热度的自媒体,那其他人呢,其他感染新冠的普通人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啊?”
“新冠治愈后,后遗症大量涌现!专家揭开残忍线月份,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谱系的蔓延,疫情在国内多个城市小规模地反弹和扩散。新冠肺炎病毒的不断变异,始终让“新冠后遗症”陷入迷雾之中。而新冠康复者群体的日渐庞大,却使舆论对新冠后遗症的恐惧快速发酵。从社交媒体上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舆论的情绪分布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恐惧。
出台后,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响应,以保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入学和就业权利■•。也是在这一年乙肝相关法律法规发布数量达到顶峰,在这之后便日渐趋于稳定。从一开始的“谈乙肝色变”到后来的权利保障,离不开社会各方逐步建立客观认知,共同努力消解歧视。
在“生活”词组中,“开除”“工作”等关键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讨论。2022年5月29日,一名归国新冠康复者博主★▼“我是小妖怪•”的发声称,自己任职为俄语老师的机构◆=■,在得知自己曾感染新冠后,要求离职。她自述,自已经做了五六十次核酸,均呈阴性,也希望社会对新冠康复者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但似乎也有一部分人正在慢慢接纳新冠后遗症◆。这或许与奥密克戎毒株和过往毒株的毒性差异有关。不过,对于新冠后遗症这一充满谜团的事物,人们的负面情绪仍然占据着主导。
一些地方也开始搭建康定点康复医院,如苏州市确定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康复定点医院。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措施,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新冠后遗症患者的相关权利势在必行,至于是否需要同乙肝一样通过立法等措施进一步落实对患者的帮扶,还有待研讨。破除人们对“新冠”的敏感与不安=◆,还需要一些路程。